账号通
    

账号  

密码  

3078

查看

7

回复
主题:什么是Web2.0? [收藏主题] 转到:  
人小鬼大 当前离线

109

主题

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一年级

用户积分:919 分
登录次数:48 次
注册时间:2006/8/5
最后登录:2009/2/10
人小鬼大 发表于:2006/11/2 18:51: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楼主 
科汛在线商城系统(NET)
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的热门概念之一,不过目前对什么是Web2.0并没有很严格的定义。一般来说Web2.0(也有人称之为互联网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Blogger Don在他的“WEB2.0概念诠释”一文中提到“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所以,到目前为止,对于Web2.0概念的说明,通常采用Web2.0典型应用案例介绍,加上对部分Web2.0相关技术的解释,这些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 、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由于这些技术有不同程度的***价值,因此Web2.0在***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的崭新领域。网上营销新观察(www.marketingman.net)率先对博客营销RSS营销等进行实践应用和系统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于博客营销的定义等有关研究被广为引用。

国内典型的Web2.0网站主要包括一些以博客和社会网络应用为主的网站,尤其以博客网站发展最为迅速,影响力也更大,例如博客网(www.bokee.com)、DoNews IT社区(www.donews.com)、百度贴吧 (post.baidu.com)、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等。

相关问题:Web2.0技术包括哪些内容?

***常见问题解答(FAQ)是网上营销新观察***专题栏目之一,主要为***初学者提供***概念和***方法与技巧等实用基础知识。其中有些问题根据作者自1998年至今从事***实践与研究以来遇到的各种问题归类整理,有些则是读者咨询经常提出的问题。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人小鬼大 当前离线

109

主题

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一年级

用户积分:919 分
登录次数:48 次
注册时间:2006/8/5
最后登录:2009/2/10
人小鬼大 发表于:2006/11/2 18:56: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沙发 
科汛在线网校系统

看了这么几篇,都是各有各的看法,你觉得呢?

一起来了解一下web2.0的概念啊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人小鬼大 当前离线

109

主题

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一年级

用户积分:919 分
登录次数:48 次
注册时间:2006/8/5
最后登录:2009/2/10
人小鬼大 发表于:2006/11/2 18:55: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藤椅 
web2.0:正在变化中的互联网

谁在炒作web2.0提到我希望继续深入web2.0,虽然这个名词已经传播得较为广泛了,但是我以为还有很多值得说的,而且web2.0只是一个符号,它表明的是正在变化中的互联网,这些变化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在一起,才促使互联网出现今天的模样,才让社会性、用户、参与和创作浮到表面成为互联网文化的中坚力量并表征了未来。以下的提纲稿算是为中文网志年会准备的,还有很多思考没有成熟和完善的地方。先贴出来,今晚离京16日回来再展开。

一、web2.0的基础

那些认为web2.0是炒作概念的人忽视了互联网在泡沫后沉潜的这几年中发生的大大小小变化,一些应用和商业模式或者概念在这几年里获得了发展,才导致web2.0的出现。我觉得这包括如下内容:

1、咳,咳,首先是用户习惯的改变和用户需求的改变。这句老套的话却明确在发生,我们从上网“冲浪”到自己“织网”,从寻找信息变成分享信息。web1.0创造了一大批网民,从中诞生了web2.0的网民,而web2.0的潮流将会创造更多的织网者。

2、技术与资金的壁垒正在降低。现在我可以120元包月享受速度还算不错的ADSL网络,而且域名和虚拟空间价格也能接受,最关键毫无技术功底的我也能利用建站程序轻松搭建我的blog,并且css模板和js语句方便我组织我的blog。

3、开源程序+开放内容+开放API。开放的精神正在笼罩着互联网,正是这些敲响了技术集中和内容集中以及网站先发壁垒的丧钟。它不仅提供了开放的精神,而且让资源变得非常容易获得,同时开发提供了参与与分享的可能。开源程序众所周知,而开放内容则以MIT开放课程和wiki百科为典型代表,开放API不仅让web有更好的联结,而且方便用户自己创造。

4、GPL、CC和Copyleft版权。是这样一些版权协议确保了web2.0的可能,促进了知识创造与知识传播。这些协议的功劳比想象的要重要得多,而且web2.0会像web1.0伴随火热的版权讨论一样,在未来产生新的版权讨论热潮。我和很多人一样期盼这类版权协议能够深入改变知识的创新与传播。

5、我觉得微支付也比想象中要对web2.0的意义大。因为电子商务在一开始就基于b2c、b2b和c2c的方式并且应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能够促进个人电子商务的发展。而web2.0将加速个人电子商务尤其是c2c交易,这个过程中,微支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paypal、支付宝等应该算是典型,同时paypal同时还有力支持了开源软件和其它分享行为。

二、web2.0的精神

这些我觉得基本大家都达成共识了。
1、个人、去中心:这个太具有标志性了,基本上web2.0的绝大部分服务都存在一个个人标识明确的页面。
2、社会化:我认为web2.0基本等于社会性网络
3、开放、共享
4、参与、创造

三、web2.0的技术与典型应用

1、rss、xml、ajax、traceback、tag等,这些技术并不是革命,也不一定最新出现,但是web2.0让其广泛应用,代表着技术的应用创新,参考1、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blog、qq群与web2.0,2、应用导向的技术创新
2、blog、wiki、sns、文摘、group

四、web2.0的网站特点

1、分散化,小型站点的发展:类似flickr、delicious、feedburner这样广受欢迎的站点并不需要很大的规模,因为用户参与其中。
2、用户主导、用户参与、用户建设,参考互联网用户自主时代与互联网企业的用户为王策略
3、输入输出与cms的组织方式,可读写,参考1、rss,聚合的无数可能,2、Blog、CMS与网站内容的组织
4、用户忠诚与用户(社区)文化
5、服务型

五、web2.0的商业问题

1、用户付费的可能:这一点在国外已经证实完全可行的模式,但是在国内确实比较难说,只是我个人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还是很看好这种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实现的。
2、小型网站的可能:成本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3、web2.0产业链条:比如bsp、rss搜索、rss处理等等。
4、微支付:个人对个人的商务即web2.0电子商务实现的基础。
5、长尾模式的商业理念:这是一种平台化的思路,其实现方法有多种,它和分销等有本质区别,强调小规模交易在技术平台支持下的可能及其利润创造。回头再述。
6、行业应用:我觉得这是最直接的,依旧保持原有的商业模式和利润来源,只是网站组织和与用户的关系改变,而且更强调服务。比如IT行业网站的web2.0化已经比较明显;旅游行业网站的web2.0正在进行;人才招聘方面已经有了不少web2.0的应用等等。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人小鬼大 当前离线

109

主题

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一年级

用户积分:919 分
登录次数:48 次
注册时间:2006/8/5
最后登录:2009/2/10
人小鬼大 发表于:2006/11/2 18:54: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板凳 
做在线知识付费 选科汛云开店
WEB2.0的特点

网络产业花了很多时间来定义web2.0和绘制它的DNA图谱。但是当我们试图追赶上那些快速成长而且成功的web2.0幸运儿的时候, 我们需要关注实际上创造这显著新价值部分的DNA。

web2.0的特点是什么?

你的天性也许会告诉你,类似web2.0的内在属性已经存在有一段时间了,并且实际上,许多站点都具有此类属性。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在几年前看到web2.0被引爆呢?是因为这些旧的属性,虽然意义深远,但还不足以产生可实用的web2.0产品。

最早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期,一些与web2.0相关的属性就产生并用于商业化了,我们叫这些属性为基础属性。下面图像细节是PDF文档中的一部分,它把这些“重要但不充分”的属性从最近的体验属性中区分开来, 因为近来引爆了web2.0流行的价值就在于体验属性。


当体验属性和基础属性被结合在一起、构成了web2.0的时候,伴随着快速成长的商业模式,产生了有价值的新服务。

我定义这些属性是根据它们是否简单有效地获得了web2.0的能力。我认为它比返回到web2.0内在的功能特征(比如标记tag、RSS)、把触角延伸到商业影响方面(比如mash-up生态)更为重要,这些属性概述了web2.0的能力,构成了独特的商业理念。他们合在一起代表了web2.0成功的方方面面。你还可以把它们应用于多种市场领域。

基础属性

亚马逊利用了长尾(在这个名字产生并变得普遍之前)的优势。Ebay利用了网络传播效果创造了一个多对多(many-to-many)的市场。早期由个人写作的blogs已经产生了价值。

这些属性——用户贡献的价值、长尾、和网络传播效果——是所有web2.0服务的基础属性。 它们是许多基于web的供给事物的一部分, 包括一些我们不称作web2.0的东西。

用户贡献的价值——用户做出了实质的贡献,提高了服务的整体价值。

长尾——击败前一二名最热卖产品的方法就是,通过使用互联网卖有低需求或低销售量、但数量很大的产品。

网络传播效果——对于用户来说,网络的价值是随着新用户的增长而成倍提升的。

所有这些属性是web2.0经济模式的重要部分,但还不足以独自地充分创造web2.0的新价值。它们使能很多来源不同的供给物发挥最大化的价值,无论它们有多么不起眼。

体验属性

Flickr、Google地图和Wikipedia是web2.0产生之后的独特服务。它使我们了解到一种新颖的方式,即使用体验属性引起价值。体验属性包括:

分权——用户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体验服务,而不会遵照譬如公司这样的集权化模式。

共同创作——用户参与到创造中,并传递服务的主要价值。

可再混合(Remixability)——创造出专门为用户定制的体验,集成了多种服务和组织的能力。

新兴(Emergent)系统——在系统最底层的不断积累驱使了整个系统的形式和价值。用户不仅从服务中获得价值,而且从整体上也体现在服务从用户行为中继承了下来。

通过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贩卖者和顾客之间的界线,这些服务是新价值倾向的先驱,它可能产生输出了新的供给类型、新效率,并且引发了更高水平连续的创新。体验属性使得web2.0的服务提供商在他们的各自市场争夺日趋剧烈。

哪里才是你公司适合的

如果你的公司也同样在web2.0空间中竞争,就要着重注意哪个属性是你计划的一部分。基础属性是你公司经济模式的基本模式,但是单纯靠它们不会创造引人注目的新价值。

如果你公司具有体验属性之一,就将给你带来竞争优势和区分新的价值。体验属性应该向你“表达”价值倾向,以及一系列与你的市场竞争者卓然不同的面貌、产品和感觉。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人小鬼大 当前离线

109

主题

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一年级

用户积分:919 分
登录次数:48 次
注册时间:2006/8/5
最后登录:2009/2/10
人小鬼大 发表于:2006/11/2 18:53: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报纸 
科汛智能建站系统

陈一舟

  周末去了互联网协会组织的WEB2.0讨论会。启发很多,收获很多,总结了一下:什么是WEB2.0?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 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 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 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 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 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 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

  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换鞯饔茫岢鍪褂糜镆寤哪谌莘⒉脊ぞ撸?nbsp;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 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 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作者为MOP网董事长兼CEO) 

WEB2.0将成就新一轮网站创业、变革的狂潮 

 很感谢web2.0这个概念的诞生,它让互联网又焕发了新的活力,并吸引着资本流向web2.0,无数具有创新意义的web2.0网站应运而生,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圈内圈外关于web2.0的争议、讨论已经引起了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如果你在IT圈混,而且你想获得风险投资,你想立即创业致富,那你最好了解web2.0,吃透web2.0,创立web2.0,因为国外投资商已经认定web2.0前途无限。不知道是否新一轮网络泡沫的诞生还是新一轮网络变革的机遇,web2.0反正给我们带来了***。 

 what’s web 2.0?Wikipedia中有相应的描述,不过仍然含糊不清,不能作为web2.0的准确定义。有的说web2.0可定义为“可写的互联网”,这也不完全准确。关于web1.0和2.0的区别,我很赞同吕欣欣的一番比较,"web1.0天天谈门户,web2.0谈个人化;web1.0谈内容,web2.0谈应用;web1.0商业模式,web2.0谈服务;web1.0谈密闭、大而全,web2.0大家谈开放、谈联合;web1.0网站中心化,web2.0谈个人中心化;web1.0一对一,web2.0谈社会性网络;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么呢。。。" 

 我认为的web2.0的典型特征和表现形式:个人出版和聚合(如blog,rss,atom)、社会协作(wiki,软件工程协作)、更好的用户体验(如简短的url、ajax技术)、开放APIs(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用户参与占主导(sns,blog,社会化书签,网摘)。除此之外我还认为网络游戏也具有web2.0的性质,因为它讲究社会协作、讲究用户参与占主导,讲究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新事物新概念的诞生,总是会存在反对意见的,国外的就不说了,国内老冒的"朝web 2.0泼点冷水"、周天舒的"给“所谓的”Web 2.0泼点热水",都从技术角度分析认为web2.0是早就已经使用的技术,这有些让我失望,因为他们的观点走向了狭隘,没有看到后面的本质。也许web2.0的几种表现形式早就有了,例如rss,blog,ajax等等都已经有年头了,但是真正大规模应用却是在近期,个体现象的发展与汇合逐渐被提炼成一种模式、理论和概念,这就脱离了其表现形式这一技术外壳所赋予的基本内涵,通俗点说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革命性的过程,这是对表面现象的更深层次的发掘和提炼,带有更具变革更具创意更具***的深刻含义。 

在如今传统的互联网模式越来越单一,并逐渐走向了死胡同,仅靠服务商自身的鼠标+水泥来造就庞大的内容平台和用户数量,这样的模式如今已经受到严峻挑战。而web2.0的浪潮已经席卷了全球最知名的网络巨头:yaohoo、msn、google等,国内的门户网站首当其冲需要进行web2.0变革,而其他网络应用,如求职招聘、同学录、分类信息、b2b、b2c等各类网站都需要经过web2.0的改造,来面对新的挑战和冲击。 

普通用户也许不需要知道sns,web2.0等概念,但作为互联网的创业者、参与者、投资者,你不能只做旁观,你需要行动起来,机会就在眼前。 

web2.0让我感受到了互联网新一轮发展的巨大机遇,也让我感受到了互联网寻求突破创新的迫切。当然除了国内copy国外的常用web2.0模式以外,我也一直在探寻着整合性质的web2.0,传统应用的web2.0化以及更合适的web2.0的创业模式,欢迎大家有空交流。

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 Web 2.0掀起人民战争

作者: CNET科技资讯网
CNETNews.com.cn 2005-07-05 09:0 AM

Web 2.0 正在让互联网逐渐找回Internet的真正含义:平等、交互,去中心化。你不应该只是互联网的读者,你也应该是互联网的作者;你不该只是在互联网上冲浪,你本身就是波浪制造者。Web 2.0 之于Web 1.0 ,如同分布式计算之于集中式计算,网格之于大型主机。 

CNET科技资讯网7月5日北京报道(文/高飞)当Internet的创立者利克·李德在1963年提出“超银河网络”(Internet的前身)时,他想的是如何让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们沟通和思考,如何让网络“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雅虎等超级门户网站出现之后,互联网的发展却一度远离利克。李德的初衷。 

雅虎、亚马逊,和中国新浪搜狐等超级网站凭借强势的内容,常年驻扎在网民的收藏夹中。网民们美其名曰的“网上冲浪”其实就是围绕这些网络“恒星”所作的圆周运动,网民仅仅充当互联网的读者,而不是作者,这时的互联网是“只读”的。但Web 2.0 的出现,结束了了网民周期性赶集运动。 

Blog作者Keso说:“在Web 1.0 时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各处瞎逛,并美其名曰——冲浪(即Web 浏览)。Web 2.0 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可以读写的互联网,Blog、Wiki等是其中的代表。” 

借助Web 2.0 ,一个不仅“可读”,而且“可写”和“可交互”的互联网正逐渐浮出水面。利克·李德30多年前的梦想正逐渐被实现。 

Blog:个人媒体崛起 

在Web 2.0 的世界中,Blog(中文翻译作“网志”、“博客”)绝对是个“招牌菜”,它已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 

“911 事件”是Blo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阶段。人们发现,恐怖事件现场当事人建立的Blog才是最可能给出第一手和最真实信息的人。一个重要的博客类战争Blog(WarBlog )因此繁荣起来。“对911 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Blog中”一位Blog作者写道。 

在中文世界,让“博客”一举成名的人当属“木子美”,她对个人隐私毫不避讳的曝光,完全颠覆了中国人的伦理传统。网民们蜂拥而至 “木子美”的Blog,“木子美”私生活曝光的同时,Blog也走进大众传播领域。 

Blog并不是一个充满技术含量的概念,为了便于理解,你甚至可以把它看作以时间为顺序更新的个人主页。Blog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让世人认识到,写作并不是媒体的专利,新闻也不是记者的特权。再眼疾手快的记者也不如在现场的人更了解事实。目击者的Blog比新闻记者拥有更高的权威和更接近事实的判断。 

在亚洲,韩国人Oh Yeon Ho创立的Blog网站已经成为韩国重要的媒体力量,通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无论是韩国总统卢武铉遭弹劾事件,还是韩国人金善逸在伊拉克遭到绑架并被杀害事件,都走在了韩国各大媒体的前列。这个网站的一条新闻上竟然有85000 条评论,远超过其他媒体互动水平。 

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总结说,Blog本身代表着“新闻媒体3.0 ”。1. 0 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 l d Media ,如“晚报、CCTV”),2.0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 Media ,如新浪雅虎)或者叫跨媒体,3.0 就是以Blog为代表的(We Media)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 

Blog发展到现在,内容已并不仅局限于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都是可选项,而音频B l o g 就有一个自己的名字——Podcast (国内有翻译为“播客”)。Blog搭起从互联网阅读时代到写录时代的桥梁。 

模糊编辑和读者的角色 

在Blog完成了对Web2.0的启蒙教育之后,一系列在其框架下的理念纷至沓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Social Bookmark(社会化书签)等等。 

Wiki是Web 2.0 体系下的又一个概念。Wiki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由网友自发维护的网络大百科全书,这个大百科全书由网友自发编辑并修改内容,每个人既可以是某个词条的读者,又可以是这个词条的编撰者,读者和编辑的界限在Wiki中被模糊了。首个Wiki网站的创建者Ward Cunningham说:“我创建第一个Wiki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种环境,我们能够交流彼此的经验。”社会化书签则是与Wiki很相似的概念,它可以让网民互相共享自己的收藏夹,交换资源。 

独立的Blog并不具备商业网站的推广能力,这一个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节点如何完成互通与共享?在Web 2.0 体系下,Tag (标签), RSS (聚合服务)和六度分隔理论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 

Tag 直译为标签,它可以让你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Blog文字、图片、音频等)创建多个用作解释的关键字。比如一副雪景的图片就可以定义“雪花”、“冬天”、“北极”“风景照片”这几个Tag.雅虎刚刚收购的图片共享网站Flickr就对此提供支持。Tag 类似于传统媒体的“栏目”,它的相对优势则在于创作者不会因媒体栏目的有限性而无法给作品归类。 

RSS 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互动方式,一般翻译为聚合服务,它仿佛就是为Blog而生的技术,借助RSS ,网民可以自由订阅指定Blog(绝大多数的Blog都支持RSS),也就是说读者可以自定义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不是象Web 1.0 那样由网络编辑选出读者阅读的内容。 

颠覆媒体中心理念 

雅虎首席运营官丹尼尔·罗森格告诉记者,“(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倒不敢说,但RSS 重新定义了信息分享的方法,颠覆了未来信息社会必须有一个核心的理念,虽然RSS 眼下并不会为网络广告带来什么帮助,但是却能让所有人更好地分享信息。” 

传统媒体也希望借此把自己的内容互动起来。数字音频出版商Audible 正计划发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其他一些期刊的Podcast ,通过RSS 网络标准进行发行,用户可以下载到MP3 播放器中收听。 

曾经有人提出疑问,Web 2.0 的互动与传统BBS 有何不同?一名叫罗皓菱的Blog作者解释了Blog与BBS 的区别:Blog是集原创文章、链接评价、链接、网友跟进于一体的,比起BBS 那种口无遮拦、随心所欲、良莠不齐的情绪化发言,博客制作的日志更加审慎、仔细和周详,其单个文本的丰富性、讨论脉络的清晰度、论题的拓展空间都超过了BBS 的网友发言帖子。 

Ward Cunningham 也谈到过Wiki与BBS 的差别,他认为BBS 没有上下文的概念,讨论经常无法持久地进行。讨论组反复围绕着同一个话题,但是人们经常忘了以前说过什么。
 

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 Web 2.0掀起人民战争(下) 
(2005.07.05) 来自:ZDNET 
 
 
 
 

 
Web 2.0 探索盈利模式 

一个新的互动模式,必然伴随着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但是因为与Web 1.0 巨大的差异,Web 2.0 在商业模式上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2003年2 月,Google并购了全球最大的博客托管服务网站 Blogger.com 母公司Pyra实验室。Pyra当时成立仅3 年半,博客注册用户已达数百万、人气极旺,但由于缺乏收入,三个创始人中的两个被迫离开公司,如果不是Trellix 公司的CTO Bricklin(也是一个著名博客)出手相助,Pyra早已破产。 

不过外界普遍认为,找到Web 2.0 的商业模式应该只是迟早的事情。雅虎、微软这些传统互联网巨头则并不太在意Web 2.0 当前的商业价值,他们更希望赶快抢占这一阵地。雅虎刚刚推出的Yahoo 360 服务,就是一个包含了图片上传、Blog、IM(即时通讯)所有功能在内的个人Web 2.0 平台。微软也发布了与之类似的MSN Space.微软非常看好Blog,它甚至雇佣一个Blog团队来为其MSN 门户网站制作原创内容。 

在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Web 2.0 商业公司是Blog服务托管商(BSP ),其中总部位于杭州的中国博客网目前注册用户超过200 万,并以每月8 到10万的速度增长。该公司董事长胡之光认为,当用户数足够多的时候,博客就能够通过广告和无线增值来实现盈利。另外一家BSP 博客中国负责人方兴东透露,未来的盈利将来自三个方面:广告收入、无线增值服务和向博客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和应用程序收取的服务费。但是到目前为止,上述两家都还没有实现盈利。

不过对一般的企业而言,Web 2.0 的好处则是立竿见影。在企业内部实施Blog和Wiki,可以让知识轻松共享,一个新员工可以通过内部Wiki 熟悉工作技能,了解企业文化。

Blog作者Keso这样说:“Web 1.0 提下的HTML、JavaScript等本身是一种语言,它按照某种约定的协议(比如TCP/ IP )进行对话,但这只是机器与机器的对话,人顶多是让这场对话存在而已,并未直接参与进来。而Web 2.0 让人参与到对话中,互联网一下子就变得生动了起来。

Web 2.0 无疑是一场革命。“

不管Web 2.0 是不是革命,一场以“交互”为核心的互联网创新浪潮已确定无疑的到来。每个人都要在这次互联网“人民运动”中寻找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Web 2.0 重要名词解释

Blog: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反向引用(TrackBack )和留言/ 评论(Comment )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作者(Blogger ),既是这个Blog的创作人,也是其档案管理人。

TrackBack :是一种Blog应用工具,它可以让Blogger 知道有哪些人看到自己的文章后撰写了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功能实现了网站之间的互相通告;因此它也可以看作一种提醒功能。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 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读者可以通过RSS 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最近的更新。

Wiki: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 )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 i k i 系统——WikiWikiWeb (http://c2.com/cgi/wiki),并用它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在建立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

Social Bookmark :社会化书签,它可以让你把喜爱的网站随时加入自己的网络书签中;你可以用多个关键词(Tag )而不是分类来标示和整理你的书签,并与其他人共享。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 (1933~1984)创立。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论的数学解释是:如果每个人平均认识260 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倍。

(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来自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

小资料

SNS 以及六度分隔理论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简称SNS ,社会化网络软件)是Web 2.0 体系下的一个技术应用架构。SNS 基于六度分隔理论运作,这个理论的通俗解释是:“在人脉网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可以达到目的。”

我们举个例子更好地介绍六度分隔理论。一位叫做“FLYPI ”的网友用歌手孙燕姿做起了实验,如何才能与这个“亚洲小天后”建立联系呢?他认为以下的链条可能行之有效:“我→初中同学Eric→ Eric 在南洋理工大学念书的表哥Michael → Michael的教授,也就是孙燕姿的父亲→孙燕姿。”

放在Web 2.0 的背景下,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Blog、自己维护的Wiki、社会化书签或者Podcast.用户通过Tag 、RSS 或者IM、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就是社会化网络(SNS )。”

Google推出1GB 免费信箱也是一个SNS 应用,通过网友之间的互相邀请,Gmail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用户群。

SNS 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它的商业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人小鬼大 当前离线

109

主题

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一年级

用户积分:919 分
登录次数:48 次
注册时间:2006/8/5
最后登录:2009/2/10
人小鬼大 发表于:2006/11/2 18:52: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地板 
科汛在线商城系统(NET)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 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从硐氲慕嵌龋馐呛苡杖说模蛭蒲Ъ液突鞫枷不队写涡虻亩鳌erners-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 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 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 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 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 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

  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被机器调用,提出使用语义化的内容发布工具, 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 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 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人小鬼大 当前离线

109

主题

0

广播

0

粉丝
添加关注
级别:一年级

用户积分:919 分
登录次数:48 次
注册时间:2006/8/5
最后登录:2009/2/10
人小鬼大 发表于:2006/11/2 18:52:00   | 显示全部帖子 查看该作者主题 7楼 
Web2.0是以Flickr、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Blog——博客/网志: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后来缩写为Blog。Blog是一个易于使用的网站,您可以在其中迅速发布想法、与他人交流以及从事其他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RSS——站点摘要: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的技术。最初源自浏览器“新闻频道”的技术,现在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例如Blog。

WIKI——百科全书:Wiki--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网摘:“网摘”又名“网页书签”,起源于一家叫做Del.icio.us的美国网站自2003年开始提供的一项叫做“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s)的网络服务,网友们称之为“美味书签”(Delicious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美味的;有趣的”)。

SNS——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Sofwaret,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

P2P——对等联网: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点对点”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IM——即时通讯: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软件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聊天一直是网民们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网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经从初期的聊天室、论坛变为以MSN、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

RSS为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供稿)的缩写,是某一站点用来和其它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例如SharpReader NewzCrawler、FeedDemon RSSReader),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可见,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发现网站内容的更新。在高速高质高效成为主流呼声的互联网时代,RSS无疑推动了网上信息的传播,提出了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RSS,原意是把网站内容如标题、链接、部分内文甚至全文转换为可延伸标示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格式,以向其它网站供稿,使用者可以用一般的浏览器观看,也可以用特殊的“阅读器”软件来阅读。

-----------------------------------------------------------------------------------------------

历史很重要。对一个技术的学习也应当从历史出发,通过其在时间形成历史的流变,得以知晓现状,甚至能够预知未来。

那Web1.0是什么呢?

他们说,记得静态HTML的WWW时代么?

(那个时代的WWW应用、人们的Web体验、对社会的影响如何?)

那么动态HTML和静态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对了,他们是真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响上,与1.0相比,扩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Web服务端的程序,应用户的请求,取出数据,加上事先设计的模板,动态的生成Html代码,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那里。

他是1.0系列,应为用户在浏览器中所见和Web1.0一样,它有0.5的升级,因为数据不是事先制作并发布,而是动态生成,和用户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再加0.5,到Web2.0,变化是在哪里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变的,会继续朝着什么方向改变互联网和社会呢?)

更新:关于各个版本的差别,看看亚马逊的例子。

事情没有那么幸运,Web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所以,我们无法说,Web2.0是什么,但是可以说,那些是Web2.0。

WikiPedia的Web2.0条目下列出了这些条件:

*CSS和语义相关的XHTML标记

*AJAX技术

*SyndicationofdatainRSS/ATOM

*AggregationofRSS/ATOMdata

*简洁而有意义的URLs

*支持发布为weblog

*RESTian(preferred)或者XMLWebserviceAPIs

*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

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

*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

*完全基于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以上内容引用自英文版维基百科)

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过,对于其中谈到的几个要素,大家还是公认的。

-基于RSS/ATOM/RDF/FOAF等XML数据的同步、聚合和迁移。

数据不再和页面和网站混粘在一起,它独立了,它跟着用户走。这是Web2.0的很重要特征。这也是为什么Blog是Web2.0的代表的原因。在网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独立的一则则的网志。

独立,然后有物理表现。现在,就能让他们活跃起来。透过对XML数据的处理,这些内容能被自由的组合,被各种应用程序,不论是Web程序还是桌面程序等呈现和处理。

当然,最重要的是背后的人。

-社会性因素。

内容跟着人走,内容又能够被用户自由的组合,也就是说,用户能够自由的借助内容媒介,创建起一个个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

此外还有标签以及建立在开放标签系统之上的Folksonomy。

-第三个公认的因素是开放API,

这个技术性稍强些,得另花时间研习,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map等。

从Web应用的产品/服务生产者角度来说,该如何创建Web2.0的产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么几点,一个是微内容(这里有定义),一个是用户个体。除了这两个最基本的之外,还可以考虑社群内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cnbruce收藏的一些API内容:http://www.cnbruce.com/blog/showlog.asp?cat_id=34&log_id=709

微内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网志,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数量、重要性,还有我们对它的依赖,并不亚于那些道貌岸然、西装革履的正统文章、论文、书籍。

对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是互联网所开创的平等、民主、自由风气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联网相关技术消减信息管理成本之后的一个成果。

我们每天都生产众多的微内容,也消费着同样多的微内容。对于Web2.0来说,如何帮助用户管理、维护、存储、分享、转移微内容,就成了关键。

用户个体。对于Web1.0的典型产品/服务来说,用户没有具体的面貌、个性,它只是一个模糊的群体的代名词而已。但是对于Web2.0的产品和服务来说,用户是个实实在在的人。Web2.0所服务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如同幽灵般的概念。并且,这个人的具体性,会因为服务本身而不断地充实起来。

如何为这个具体的个体服务,是Web2.0设计的起点。

因此,一类可以被称作Web2.0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

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

其他的呢?恐怕就设计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内容的XML表现;微内容的聚合;微内容的迁移;社会性关系的维护;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以及是否就是开源、参与、个人价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许多方面起头并进又相互牵连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到来。因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对于Web开发人员来说,Web2.0意味着什么呢?

他们说Web2.0阶段,Web是一个平台,或者说,Web正在变得可编程,可以执行的Web应用。野心家们设想这个它的终极目标是WebOS。

Web1.0时候,Web只是一个针对人的阅读的发布平台,Web由一个个的超文本链接而成。现在的趋势发生了变化,Web不仅仅是Html文档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场所。

Web2.0Conference网站的横幅引用JeffBezos的话说“Web1.0ismakingtheinternetforpeople,web2.0ismakingtheinternetbetterforcomputers”。

具体来讲,他们说Web成为一个开发环境,借助Web服务提供的编程接口,网站成了软件构件。

这些,就是WebService的目标吧,信息孤岛通过这些WebService的对话,能够被自由构建成适合不同应用的建筑来。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编程接口衍生出的各种应用。

为什么要开放APIs,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业方面的技术策略。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是什么呢?

这种交互不仅体现在不同的网站服务之间,同时还体现在用户和Web之间在浏览器上的交互。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味书签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关的一个原因。

在Web页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这恐怕也是Web可编程的一个方面,Web页面不再是标记和内容混合那样的简单,它就是一个可以编程的地方(是这样理解吧?)

有人反对说,AJAX的使用对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1.0的站长才关心这个事情吧,在Web2.0时候,站长应该关心的是用户参与的便利、用户的自由度,至于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着操心,Google不是已经顺应这个趋势,让大家主动提交了么?

可编程的第三个方面,是否在于Web应用和桌面应用之间的无缝连接趋势的出现?类似这里说的“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

编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数据的操作,因此,对于网站来说,除了WebService接口之外,最近为简便方式就是将内容以RSS/RDF/ATOM格式,或者有意义的XHTML格式输出,同时实现内容和表现的分离。

[Web2.0是个历史学的概念,而非是个技术性的概念,它是对Web发展历史断代的成果。对这个概念的梳理,能帮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联网正在发生的技术与文化。]

---------------------------------------------------------------
中文网志圈谈论的Web2.0内容摘要:

-“Web2.0是用来研究现象、发现规律的东西,不是用来招商引资、搭台唱戏的东西。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应用采取与用户互动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内容是由用户产生,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互联网创造的过程中的时候,其实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潮。在这种思潮之下,一些新的技术开始出现,一些古老技术重新焕发了生机。随便你怎么表述这样一种现象,但现象本身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管是叫它Web2.0,还是社会化互联网。”[Keso:老冒给Web2.0浇了一桶冷水]

-“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一个是,web应用的数据格式开始逐渐出现了交换“标准”...这些标准...更加容易被机器自动化处理...能帮助人更好地过滤和定制化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务将以webservice的形式来提供,...这使得web服务可以被互相集成,从而诞生更多新的服务...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过去web更多注重在信息提供,而现在的越来越多的应用更加关注人,也就是所谓“社会性”。此外web的可用性改进正在被越来越重视...”[老冒:朝web2.0泼点冷水]

-“我认为Webx.x是人们为了区别不同时代Web的发展而使用的,而这些概念也是经过归纳出来的结果。抓住对方向,如Wikipedia中所提到的朝向互动及社会网络的方向发展,不论应用何种技术,只要能达到目的都是很好的。甚至作为一般的使用者,都可以不去理会Webx.x的讨论,因为我们都已经在使用这些技术或网站了。”[图书馆观点:Web2.0]

-“RSS逐渐成为在线内容提供服务的标准发行平台。Blog以及user-generated内容的兴起。My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务。同时提出了值得密切关注的一些发展中领域,其中包括搜索技术,个性化,User-Generated内容(包括blog,评论,图像和声音),音乐,短视频和Accessibility(易访问性)”[Owen:MaryMeeker新作-关于DigitalWorld的发展报告的摘取]

-“我们谈论的Web2.0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可读写的网络,这种可读写的网络表现于用户是一种双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说网页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传统的“Push”模式演变成双向交流的“Two-Way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对于Web服务的开发者来说,Web2.0带来的理念是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用户体验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体验可读写的Web服务]

-“web2.0是一种可以被分发的信息概述,web文档被格式化成了web数据。我们不会再看到不同旧地信息,现在我们所注意到是一种聚合、再混合内容的工具。”[songzhen:也说Web2.0的翻译]

-“从这些应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于传统的HTML,同样的功能实现将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稳定,数据的再生产和交换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这个标准最终要的贡献就是使得互联网的大部分网站变得可编程:类似的例子还有Blog中的:TrackBackPing等机制,这些机制都是依赖XML/RPC实现的。当初为Lucene设计一个RSS/XML的接口也是为了这个初衷,它使得全文检索服务可以轻松的嵌入到各种应用中,通过关键词将各种内容之间实现更丰富的关联(WellReferenced)。”[车东:RSS,简单协议使得互联网可编程]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来说,更好的聚合应该基于个人知识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很显然应该成为新一代或者说web2.0架构的核心之一。还有,你会重新发现,恰好是分散带动了聚合,聚合促进了分散,通过聚合的思维,互联网的网络状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密集,web2.0就变得越来越有趣味,它将web1.0时代的硕大节点即门户网站不断消解,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自然网络图谱。”[Horse:rss,聚合的无数可能]

-“新的web2.0网站都依赖于用户参与、用户主导、用户建设”。[Horse:Web2.0这个词]

-Keso:Web1.0与Web2.0的区别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门户,成为一个新的中心,但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门户是只读的,它带有某种锁定的性质。你可以离开门户,但你无法带走门户的内容。Bloglines则完全不同,你觉得它好用,就会继续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欢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导出你的OPML,到另一个RSS订阅网站,或者干脆用客户端软件浏览同样的内容。所以,像Bloglines这样的网站,是可写的,你可以导入,也可以导出。就像你对信息拥有选择权,对服务提供商也同样拥有选择权,没有人可以锁定你,主动权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说信息选择权]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2.0服务,通过开放API获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并借助外部的力量,让用户获得了更好的体验。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开放API的潮流中,Google、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索今年3月才开放API,很快就产生了大量的创造,大大扩充了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开放API]

-“归纳:web1.0天天谈门户,web2.0谈个人化;web1.0谈内容,web2.0谈应用;web1.0商业模式,web2.0谈服务;web1.0谈密闭、大而全,web2.0大家谈开放、谈联合;web1.0网站中心化,web2.0谈个人中心化;web1.0一对一,web2.0谈社会性网络;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么呢。。。”[van_wuchanghua:发现了N.HOOLYWOOD,我还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干什么]

-“我认为Web2.0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性: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便捷化的体验方式.高密度的媒体方式.”[飞戈:Web2.0与未来的网络]

-“用RAILS写的网站带有典型的读写网络的特征:RAILS创建的三个架构中的ACTIVERECORD这个模块中,如果你读读它最重要的基类ActiveRecord::Base,你会发现有CREAT,EDIT,SAVE,DESTROY这些方法已经天然包含在内了,这让实现一个数据库的CRUDS行为变得如此简单。由于这些类的方法直接和网页的名称映射到一起,这使得网页本身就像一个可以编缉的数据库的数据项。”[Blogdriver:RUBYONRAILS,wEB2.0世界新生的创造力]

-“Greasemonkey一定名列前茅。这个通过UserScript就能修改任何网页输出效果的插件极大的提高了用户阅读的自主性,一推出就引起了轰动,同时也引来了不少争议。”[Webleon:platypus,完全可写的互联网]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Server”向“Web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Don:Web2.0概念阐释]

Web2.0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和Web初期的开放有很大不同,有以下几种突出的表现:

内容方面。

-内容的创作共用授权。它的广谱和可选择性,让它具有了足够的生命力。CC先是在网志圈中广泛采用,后来许多商业公司也纷纷采用CC方式(比如BBC);先是文本世界采用,后来逐渐推广到了多媒体世界,比如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等。一场自由的文化(freeculture)运动在各个方面悄然铺开。

-内容来源方面的开放。和早期的Web阶段相比,由于使用相关设备的成本降低,利用相关技术的门槛减低,人们可以自由生产并发布各种内容,比如文本信息,比如语音记录,比如视频录制等。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不再仅仅是商业资本或者技术精英的特权。在Web的新阶段,原来在商业、技术与大众之间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落差被削平。消除信息垄断和去中心化已经成为可能。不仅如此,信息的生产和消费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生产/消费的对立,变成了参与式的信息集市。

Web主体方面。

-商业网站也渐渐采取了开放的、参与的模式。除了内容上的CC授权出现之外。原来并不外露的内容,也随着blog、podcasting等的兴盛而对外开放。一些网站还在技术层面开放,比如开放源代码,比如开放APIs(编程接口),让自己成为一个平台,让用户可以参与衍生产品的创造,用户本身也是产品的生产者。不仅是内容、技术层面,在鼓励用户的参与上,也有相应的开放出现,比如一些新闻网站的RSS源的输出、引用通告(trackback)功能的采纳、blogthis便利的提供,无一不是让用户参与到内容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

-个人信息层面的开放。有开放,才有交流,才有社会行为和形态产生。个人内容的开放是与一类Web2.0服务的兴起有关。它涵盖了内容(文本、声音、影像、视频)、关系、行为等等。
 
  支持(0) | 反对(0) 回到顶部顶端 回到底部底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Powered By KesionCMS Version X1
厦门科汛软件有限公司 © 2006-2016 页面执行0.94141秒 powered by KesionCMS 9.0